(四)舉重文證
清宋保《説文諧聲補逸》云:“凡《説文》重文之字甚可寶貴。或異形而聲近,或異部而聲諧,可以知古人造字通作之始。可以知古音有分有合之故。可以知六書假借、轉註之理。可以知古人訓詁有聲而後有義之由。”茲將重文中有舌根、舌尖兩音分合通轉關係的,舉例如次:
1.《説文》土部:“墉,城垣也。從土,庸聲。余封切,,古文墉。”段玉裁註:“《玉篇》曰,度也,民所度凥也。字音古博切,此云古文墉者,蓋古讀如庸。秦以後,讀如郭。”
按余(墉之反切上字。下倣此),喻紐四等>;古(郭之反切上字),見紐C。
2.《説文》木部:“松,木也。從木,公聲。祥容切。”“,松或從容。” ...... (共2467字) [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