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怎樣辨識和對待通借字
古籍能流傳於後世,文理通順是它的起碼條件(當然還有其他的條件),我們閲讀古籍時,如因一字一詞而引起文理上的難解難通,或語法上的不合不妥,就當懷疑它是不是通借字。例如《史記·遊俠列傳》:“郭解姊子負解之勢與人飲,使之嚼。非其任,強必灌之。”酒是液體,不是固體,只能飲喝,不能咀嚼。嚼字在文理上難解難通,當然有問題。《漢書》作釂。《説文》:“釂,飲盡酒也。”“嚼或作噍,齧也。”則釂是本字,嚼是借字,可以斷定。《詩·小雅·巧言》:“秩秩大猷,聖人莫之。”有條有理的大計劃,聖人莫之,此不可解,顯見得莫字有問題。《漢書·敍傳》顔註引作“謨之”, ...... (共3479字) [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