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蓘,必有丰年
通借字是由于音通而借用的字,一稱通假字。古籍註解中,如某通某,某通作某,某爲某之借字,某同某,某與某同,某一(亦、又)作某,某今作某,某音某,某讀爲某,某讀與某同,某、某也,某之言某也,某之爲言某也,某猶某也(均指聲訓字),如《禮記·中庸》“仁者人也,義者宜也”,《孟子》“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等等,都是通借字的標識。這些通借字就好比後人所謂同音錯别字。
例如“才”字,其本義見《説文》:“才()、草木之初(生)也。從|(指字中竪劃)上貫一,將生枝葉。一,地也。”徐鍇釋曰:“|,草木也。上一,初生枝葉也,下 ...... (共2582字) [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