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書中爲何多通借字和對通借字流弊應有的認識
推原古人造字,應該是各有本義,不得通借,以防混亂(〔整理者涂註〕:按漢字發展規律,上古漢字數量少,而生活在發展,語言也在發展。有限的漢字與發展的語言之間出現了矛盾。古人乃以同音字或音近字記録不同義的詞,此卽今人所指的通假字,爲古人不造字之造字法。通借現象爲漢字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並非“不得通借”)。但是今存古籍,寫本字的少,寫借字的反多,這是什麽道理呢?因爲古文初作,字既不備,學守師傳,義多旁訓。又古無刻版,書寫艱難。簡策繁重,携帶不便。學術傳授,多憑口耳。當時方言復雜,不能一致[1]。疑似之間,記憶不確,又没有字典備查。那麽, ...... (共5876字) [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