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词典 > 豫剧

二、豫剧“十八兰”与郑州“太乙班”

分类:豫剧21137字

在豫剧的发展历史上,“十八兰”是个绕不过去的 “坎”,也是广大豫剧观众耳熟能详的一个话题。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此前的几十年中,女伶的出现(特别是在豫西)一直是单个的、稀有的(如1922年登台的王金枝),而直到周海水在郑州杜岭办起了“太乙班”,并突破世俗成见于1933年起,主要招收女孩子学戏,才首次像模像样地涌现出大批的女演员。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止,这个“科班”(兼戏班)由于较为科学的施教和管理方法,17年中竟然培养出了40多个“兰”,加上男弟子,总数当在50人以上;并且创造了基本上可称之为全员成才的奇迹。那么舆论所说的“十八兰”到底是指 ......     (共21137字)    [阅读本文]>>

推荐内容

  • 豫剧

    一、丰厚的中原戏曲文化积淀

    在中国戏剧的历史长河中,豫剧正式形成的年代虽不算太久,但她那深厚的文化积淀却可以上溯数千年,从古代生活中产生并渐趋明朗的各种戏曲艺术基因中可以找到。不这样来看问题,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仅从明万历初算起,40

    3778字 87
  • 豫剧

    二、豫剧诞生及“祥符调”的形成

    音乐上脱离“曲牌联套”而基本定型于“板式变化”体制的河南梆子,她的躯干不仅仍靠了大一统“梆子腔”的骨骼(即慢板、流水、散板、滚白等一套板式及其相同的节奏型号)支撑,而且在将近100年的漫长时期中依旧藕断

    5533字 91
  • 豫剧

    三、归德府“蒋门”开创豫东调

    北宋立国(960)至真宗赵恒嗣位的第十一年改号大中祥符,第二年(1009)又改浚仪县为祥符县。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沿明制置河南省,开封府为省治,又把府治设祥符县。至民国2年(1913)止,“祥符

    6031字 97
  • 豫剧

    四、罗、弋、黄、越汇“西府”

    豫西调,原称“豫西梆子”。因以洛阳为中心,故别称“西府调”。正如川剧是由昆、高、胡、弹、灯五个分体组成,上党梆子则直到现在仍属于昆、黄、梆、罗、卷复合腔种的情况相似,当年的“豫西调”也是由罗、弋、梆、黄

    6905字 100
  • 豫剧

    五、沙颍河畔又一枝

    用“沙河调”定称豫剧南路唱法是在1956年以后。但这一流派的形成却在19世纪末。此间20世纪30年代曾有学者著文谓之“许昌调”,抗日战争后期又被界首一带的人称为“漯河调”,不过均未得到广大观众首肯。直到

    6286字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