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 中国古代造船史

三、帆的升降和绕桅杆的回转——帆的各种索具

分类:中国古代造船史1059字

鉴于中国式风帆的特点,航行中要根据风向的变化随时调整帆角。调控帆角与其说是一种技术,莫如说是一种艺术。为了对风帆的调控,在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索具。图12-60为桅、帆及各种索具的总图。图中包含的索具有: 升帆索、托帆索、抱桅索、围桅绳、控桅索、吊角索和缭绳7种。为了看清楚每种索具的构造和形状并了解其作用,下面给出每种索具的分图。

图12-60 桅、帆及各种索具总图

(1)升帆索(见图12-61)。

由于帆很重,在帆的上横桁与桅杆之间连接一组滑轮,通过绞车向下拉紧升帆索,则帆即可升起。如果逐渐放松升帆索,则帆即可缓缓落下。

图12-61 升帆索

(2)托帆索(见图12-62)。

托帆索上端与 ......     (共1059字)    [阅读本文]>>

其他相关分类

推荐内容

  • 中国古代造船史

    二、隋炀帝三次率庞大舟船队巡游江都

    隋炀帝于公元605年、610年和616年,三次率庞大的旅游船队巡游江都,挥霍民财扰乱民生达于极点。大业元年巡游江都,“自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四十余所”。为此一项,特建造龙舟以及各种游船数万艘。《隋书·炀

    1362字 46
  • 中国古代造船史

    六、《武备志》

    明代茅元仪撰,成书于天启元年(1621年),共240卷。茅元仪之祖茅坤,曾任职兵部,做过胡宗宪的幕僚,熟悉海防,元仪出于将门,并曾亲历战阵,讲求韬略,博采历代兵书2000余种,经15年辑成《武备志》,

    4765字 52
  • 第一章 舟船以前的渡水浮具

    远古先民在猎取食物以及与洪水搏斗中,溺死于水中的事是时有发生的。当他们经常见到落叶、枯木等物体能漂浮在水面之上时,自然会对某些物体的漂浮现象逐渐有所感知。当他们多次利用浮性好的自然物体得以生存时,则更能

    337字 223
  • 第一节 葫芦——腰舟

    葫芦具有体轻、防湿性强、浮力大等特点,所以很早就被人类用作渡水浮具。中国古代称葫芦为匏、壶,后来又称壶芦,等等。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发现葫芦的种子,这是中国早在7000年前就已栽培葫芦的有

    359字 174
  • 第二节 浮囊(浑脱)

    在人们从狩猎、采集进入饲养牲畜和农业之后,在某些地区还出现过用牲畜的皮革制成浮囊作为浮具。其做法是在宰杀牲畜时,先将头部割去,稍割开颈部,去掉四蹄,将整个皮革翻剥下来。经过加工后再把颈部和三个蹄部的孔口

    1186字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