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 中国古代造船史

二、隋炀帝三次率庞大舟船队巡游江都

分类:中国古代造船史1362字

隋炀帝于公元605年、610年和616年,三次率庞大的旅游船队巡游江都,挥霍民财扰乱民生达于极点。大业元年巡游江都,“自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四十余所”。为此一项,特建造龙舟以及各种游船数万艘。《隋书·炀帝纪》记有: “遣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于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龙舟、风艒、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②由此足见当时造船能力之强大。不过这都是在严苛监督下建造的,“东京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者什四五”③。

1. 隋代造船能力与船舶制式的大检阅

“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下重内侍处之。皇后乘翔螭 ......     (共1362字)    [阅读本文]>>

推荐内容

  • 中国古代造船史

    六、《武备志》

    明代茅元仪撰,成书于天启元年(1621年),共240卷。茅元仪之祖茅坤,曾任职兵部,做过胡宗宪的幕僚,熟悉海防,元仪出于将门,并曾亲历战阵,讲求韬略,博采历代兵书2000余种,经15年辑成《武备志》,

    4765字 49
  • 第一章 舟船以前的渡水浮具

    远古先民在猎取食物以及与洪水搏斗中,溺死于水中的事是时有发生的。当他们经常见到落叶、枯木等物体能漂浮在水面之上时,自然会对某些物体的漂浮现象逐渐有所感知。当他们多次利用浮性好的自然物体得以生存时,则更能

    337字 216
  • 第一节 葫芦——腰舟

    葫芦具有体轻、防湿性强、浮力大等特点,所以很早就被人类用作渡水浮具。中国古代称葫芦为匏、壶,后来又称壶芦,等等。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发现葫芦的种子,这是中国早在7000年前就已栽培葫芦的有

    359字 172
  • 第二节 浮囊(浑脱)

    在人们从狩猎、采集进入饲养牲畜和农业之后,在某些地区还出现过用牲畜的皮革制成浮囊作为浮具。其做法是在宰杀牲畜时,先将头部割去,稍割开颈部,去掉四蹄,将整个皮革翻剥下来。经过加工后再把颈部和三个蹄部的孔口

    1186字 210
  • 第三节 木筏·竹筏·皮筏

    筏是由单体浮具发展起来的。一根树干,在远古就是一件浮具。树干呈圆柱形,在水中易于滚动。为使其平稳,也是为获得更大的浮力,人们将两根以上的树干并拢,用藤或绳系结起来使用。这样一来,集较多的单体浮具为一体就

    1617字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