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 中国古代造船史

四、汉代《释名》中的释船

分类:中国古代造船史1151字

在汉代,还没有人把当时的造船技术成就,编撰出像后世《南船记》、《漕船志》那样图文并茂、记录翔实的专著。但是,东汉年间成书的类似今日辞书的著作《释名》,却有专门的一篇来对船舶技术的诸多问题加以解释,这就是《释船》。

1.《释名》的作者及后世的注疏

《释名》为东汉刘熙撰。①另一说始作于刘珍,完成于刘熙。全书分8卷27篇,《释船》为其中的第25篇。全书以音同音近的字解释意义,推究事物所以命名的由来。其中虽有穿凿附会之处,但对探求语源的古义,普遍已被认为很有参考价值。正因为如此,后世的学者对其也颇为重视,并加以疏通、润色与补充。三国时韦曜在囚禁中还

......     (共1151字)    [阅读本文]>>

推荐内容

  • 中国古代造船史

    二、隋炀帝三次率庞大舟船队巡游江都

    隋炀帝于公元605年、610年和616年,三次率庞大的旅游船队巡游江都,挥霍民财扰乱民生达于极点。大业元年巡游江都,“自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四十余所”。为此一项,特建造龙舟以及各种游船数万艘。《隋书·炀

    1362字 43
  • 中国古代造船史

    六、《武备志》

    明代茅元仪撰,成书于天启元年(1621年),共240卷。茅元仪之祖茅坤,曾任职兵部,做过胡宗宪的幕僚,熟悉海防,元仪出于将门,并曾亲历战阵,讲求韬略,博采历代兵书2000余种,经15年辑成《武备志》,

    4765字 50
  • 第一章 舟船以前的渡水浮具

    远古先民在猎取食物以及与洪水搏斗中,溺死于水中的事是时有发生的。当他们经常见到落叶、枯木等物体能漂浮在水面之上时,自然会对某些物体的漂浮现象逐渐有所感知。当他们多次利用浮性好的自然物体得以生存时,则更能

    337字 217
  • 第一节 葫芦——腰舟

    葫芦具有体轻、防湿性强、浮力大等特点,所以很早就被人类用作渡水浮具。中国古代称葫芦为匏、壶,后来又称壶芦,等等。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发现葫芦的种子,这是中国早在7000年前就已栽培葫芦的有

    359字 173
  • 第二节 浮囊(浑脱)

    在人们从狩猎、采集进入饲养牲畜和农业之后,在某些地区还出现过用牲畜的皮革制成浮囊作为浮具。其做法是在宰杀牲畜时,先将头部割去,稍割开颈部,去掉四蹄,将整个皮革翻剥下来。经过加工后再把颈部和三个蹄部的孔口

    1186字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