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士
古代官名及在国学读书的学生和文人学者的泛称。最早出现在周代。《周礼·春宫·乐师》载:“帅学士而歌《徹》”。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在《礼记》疏中说:“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可见学士最早泛指普通读书人。学士还是文人学者的泛称。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称:“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魏晋南北朝以后,学士成为司文学撰述之官。唐代翰林学士本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上,往往参与朝政机要。唐太宗时设文学馆,召名儒房玄龄、魏征、杜如晦等18人为学士,共议朝政。玄宗、德宗时,设翰林院、学士院。翰林院内置翰林学士、侍读学士 ...... (共534字) [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