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此诗采用了典型的“兴”的手法: 麟的“趾”、“定”、“角”不知与“公”的儿子、姓氏、家族有何比喻关系?“趾”与“角”并不难解,“定”是什么?朱熹解为“额也”,不知从何说起,大约是为了解得体面些罢。若诚心与朱先生开个玩笑,将“定”释为“腚也”,文理上也非不通,看来此处是为了借其定韵,引带下句易于联接而发,非常符合“起兴”的典型作用。
朱熹先生解释“振振”为“仁厚”貌,与麟之趾、定、角联系在一起,就演绎出“麟性仁厚,故其趾亦仁厚”的逻辑,简直不知所云。朱 ...... (共1273字) [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