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逻辑
中国古代关于名实关系的一种逻辑思想,中心是论证并强调概念要有确定性、概念和认识对象要相符等问题。正名逻辑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动,造成“名实相怨”的情况,一些思想家把社会动乱的原因归结为名实悖谬,认为通过正名便可以达到别同异、明是非、明贵贱、审治乱的目的。儒家创始人孔子是正名逻辑的发端者。他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主张通过正名以正政。名家的主要代表公孙龙提出,“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反对“谓彼而彼不唯乎彼”,“谓此而此不唯乎此”。后期墨家在肯定名要有确定性的同时,对名作了分类,从外 ...... (共511字) [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