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学 > 民国伤寒学精义

牡蛎泽泻散证

分类:民国伤寒学精义457字

第三六四条 大病瘥后, 从腰以下, 有水气者, 牡蛎泽泻散主之。

钱潢曰,大病后,若气虚,则头面皆浮,脾虚,则胸腹胀满。此因大病之后,下焦之气化失常,湿热壅滞,膀胱不泻。水性下流,故但从腰以下,水气壅积,膝胫足跗,皆肿重也,以未犯中上二焦,中气未虚,为有余之邪,脉必沉数有力。故但用排决之法,而以牡蛎泽泻散主之。

〇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熬 泽泻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苈子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咸 栝楼根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钱潢曰,牡蛎咸而走肾,同渗利,则下走水道。泽泻、利水入肾,泻膀胱之 ......     (共457字)    [阅读本文]>>

其他相关分类

推荐内容

  • 民国伤寒学精义

    自咏

    八旬已近又何求意匠经营日不休但愿同胞皆上寿敢云身后有千秋张锡纯寿甫肖像此像乃先师民国十六年充直鲁联军军医处处长时所摄,温而厉,威而不猛,足令人肃然起敬。诗为先师未殁前一月所作,读之使人恻然动念,益足见

    319字 34
  • 民国伤寒学精义

    第一回

    (一节〔3〕)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二节)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三节)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四节) 伤寒一日

    4458字 57
  • 民国伤寒学精义

    第二回

    (六节) 太阳病,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为温病。发汗已, 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 脉阴阳俱浮, 自汗出, 身重, 多眠睡,息必鼾〔2〕,语言难出。若被下者, 小便不利, 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

    3769字 31
  • 民国伤寒学精义

    第二章 六经之命名

    《伤寒论》始以辨脉、平脉、伤寒例、痉湿暍诸篇,终以汗吐下可、不可及汗吐下后诸篇,中多叔和撰集之文,兼以宋儒修正之辞,而非纯仲景之原著者,已言之于前矣。唯六经之论,虽间补缀,然不失仲景之真髓,故读伤寒者,

    2672字 25
  • 民国伤寒学精义

    第一节 阴阳

    《伤寒论》中之阴阳,非形而上学的阴阳,不过为概念的阴阳而已。自隋唐以后,金元之医受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之影响,欲以此种阴阳解说医学上之阴阳,故与实际治疗上相背而驰。日本之医术,因传自我国,故亦有受阴阳五行

    704字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