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 > 中国画艺术

第一节 黄公望生平思想之变

分类:中国画艺术2820字

黄公望之所以 “神明变化”,与其生平经历有密切关系。大致而言,黄公望的生平经历了三大阶段: 出继、为吏和隐逸。其中20多年奔波于仕途而“试吏弗遂”,是导致他弃绝功名,归隐山林,寄情山水的直接原因。

黄公望 (1269—1354年)(1)原姓陆名坚,江苏常熟人。据黄公望之友钟嗣成的《录鬼薄》记载,黄公望 “乃陆神童之次弟也,系姑苏琴川子游巷居,髫龄时,螟蛉温州黄氏立为嗣,因而姓焉”。陆坚因此改姓黄。由于他的黄姓老父已年届90才立嗣得子,“见子久,乃云 ‘黄公望子久矣’”。故名公望,字子久。大痴学人、大痴、大痴道人、一峰道人等号,是他晚年隐逸时期所取,明显地烙上 ......     (共2820字)    [阅读本文]>>

推荐内容

  • 中国画艺术

    第一节 由“混沌之美”到“天人合一”

    中国人最早是如何发现“自然——山水”,继而产生描摹“自然——山水”的冲动,这应该是一个饶具意味的问题。遥想蛮荒年代,人类尚处于童年阶段,宇宙万物尚处于空茫而混沌的状态中,当先民们仰望苍天,俯瞰大地,面对

    2735字 122
  • 中国画艺术

    第二节 从“中和之美”到“乐山乐水”

    社会其实是自然世界的一种衍生物,当人类发展而进入较为成型成熟的社会时,其对待自然世界的态度自然而然地被带进了社会的世界,同时也不断衍生出相生相应的新的观念,由“乐山乐水”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文化地位和选择,

    2442字 115
  • 中国画艺术

    第一节 “山水”作为精神的意象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哲学文化思想的审美对应物,它的产生,离不开中国思想文化的特定土壤。作为一个农耕古国,华夏民族的先哲们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于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佛、道两家,对人的自然天性的

    2959字 114
  • 中国画艺术

    第三节 “游”作为精神之所托

    “游”,在中国的文化话语系统里,是一个具有很强精神性的词汇。儒家的所谓“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家的“游心于物之初”(《庄子·田子方》)、“乘物以游心”(《庄子·人间世》)、“乘云气,骑日

    1520字 151
  • 中国画艺术

    第一章 前山水画意识

    “前山水画时期”大抵是指东晋山水画独立登上绘画历史舞台之前的时间段,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先民们在劳动中与大自然所建立的关系及对大自然的感情表达方式,这些我们今天都可能从当时的器物、纹饰符号、岩画等等捕捉到

    4132字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