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 > 教育学史

9.原始社会的宗教和民族教育

分类:教育学史781字

历史上早期,希伯来人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家庭教育。在公元3世纪之前,公共学校,至少是为儿童提供公共教育的学校的痕迹无处可寻。家庭生活是原始社会的起源,国家的概念还没有产生,上帝才是民族的真正主宰。

儿童要成长为耶和华 (Jehovah)②的忠实奴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儿童并不一定需要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而需要做的仅仅是从父母的语言和教导等示范中学习民族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以下论断对此做了恰当的表达:③“在所有民族中,教育目的取决于该民族对于一个完美的人的定义。在罗马人看来,一个完美的人应该是英勇的武士,不畏疲劳,严守纪律。对于雅典人而言,完美的 ......     (共781字)    [阅读本文]>>

其他相关分类

推荐内容

  • 1.引言

    曾有一位德国哲学史家在他著作的开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亚当(Adam)是一位哲学家吗?”有些教育学史家也以同样的思路对原始社会野蛮人的教育开展学术研究。我们的研究不会锁定到如此遥远的古代。毫无疑问,自人

    370字 134
  • 2.古代印度的教育学

    人们或许认为,研究印度文明的细节对于我们没有太大的价值,因为印度文化与我们如此不同。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能够从印度人那里寻找到我们的渊源,我们属于同一个种族,印度语言也是欧洲语言的重要来

    119字 128
  • 3.政治等级制度和宗教泛神论

    社会方面的种姓政治等级精神和宗教泛神论,是印度社会的基本特征。印度社会的种姓等级制度是一种阶层世袭制,社会等级和职业不可以自由选择,而是由出生决定的。于是,人们一成不变地沿袭着这些陈规,而无视人的个性、

    429字 126
  • 4.对教育的影响

    在社会和宗教双重枷锁的重压下,印度的教育目的显而易见。现代社会的教育越来越多地注重解放个性,创造个人自由和自我意识,而印度婆罗门人则努力通过布道宣经,致力于倡导克己主义、轻视生命、压抑一切内在的自发性、

    242字 163
  • 5.佛教改革

    公元前6世纪,佛教(Buddhist)改革对婆罗门主义(Brahmanism)造成深刻的影响,但并没有明显地改变印度人的教育观。佛陀(Buddha)也同样认为,万恶源于人的七情六欲,达到道德境界的唯一方

    139字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