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汉字 > 字源

分类:字源276字

指事字。甲骨文下字作“”、 “”,短横画在长画之下,以表示其在下。金文承袭甲骨文作“”。春秋文字或添一竖画作“”,为篆隶所本。战国文字大多沿袭春秋文字作“”,或作“”,上添一短横为饰笔;或作“”,省去下面一短横。秦代文字沿用战国时期作“”的写法,只是竖画作弯曲状。汉代文字则又将弯曲的竖笔改回为直笔。“下”字本义原指方位,与“上”相对。引申之则可指底部。《说文》:“下,底也。”《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由底引申之则可指地。虢叔钟:“皇考严才(在)上,異(翼)才(在)下。”上指天,下指地。《书·尧典》:“格于上下。”孔传:“至于天 ......     (共276字)    [阅读本文]>>

推荐内容

  • 字源

    形声字。从口,奉声。本义是大笑。引申为大声义,《玉篇·口部》:“唪,大声也。”嗔 tián 定纽、真部;定纽、先韵、徒年切。chēn 昌纽、真部; 昌纽、真韵、昌真切。1 《说文》 32页。形声字。从

    208字 104
  • 字源

    1

    象形字。“疋”与“足”是一字的分化。本义是脚。字形1像连腿带脚的整个小腿。《合集》 13694 “贞:疾疋”句法与“疾自”相同,占问脚是否会生疾病。《管子·弟子职》:“问疋何止? ” (问老师脚放在哪

    794字 65
  • 字源

    形声字。从言,斥声。两个《说文》或体是以“朔”为声,以“言”或“心”为形符的异体字。《说文》:“訴,告也。”意为告诉、诉说。《左传·僖公五年》:“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引申为控诉、告状。《玉篇》:“诉

    388字 69
  • 字源

    形声字。从廿,声。 “廿”是两个“十”并列,战国文字连为一体。以两个“十”表示共同之意。《说文》说“共,同也。从廿”,是合乎古文字的实际的。我们以为“”在这里主要是表意作用。《说文》古文当是由“共”逐

    235字 128
  • 字源

    会意字。《说文》说之甚详:“爨,齐谓之炊爨。臼象持甑,冂为灶口,推林内火。”字形的上部像两手持着甑类炊器,中间是灶门,下部像两手拿着薪木送入灶门,最下部是火。“爨”的常用简体是省去下面的两只手,字见《

    372字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