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词典 > 中国昆剧

昆山腔

分类:中国昆剧504字

原为南戏五大声腔之一,而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杭州腔已衰落消失,惟有昆山腔经过六百多年的历程,至今尚传唱于世。据魏良辅《南词引正》记载,昆山腔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首先为昆山腔的发扬作出贡献的是昆山千墩人顾坚,他精于南辞,“善发南曲之奥”。又据周元《泾林续记》披露,明太祖朱元璋曾召见昆山的老寿星周寿谊问道:“闻昆山腔甚嘉,尔亦能讴否?”足见元末明初,昆山腔的名声已经传扬开来。当时人瞿佑在[一萼红]《西厢待月》歌词中说:“艳曲新腔,至今唱满吴娃。”可知这种新的戏曲声腔已在吴地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孕育出来了。及至明代正德、嘉靖 ......     (共504字)    [阅读本文]>>

其他相关分类

推荐内容

  • 中国昆剧

    桂阳昆曲

    湘昆旧称桂阳昆曲,因昆曲传入湖南后,在桂阳地区扎根最深。详见“湘昆”条。清光绪年间湖南湘昆艺人手抄的《鸾钗记》台本李楚池提供

    72字 28
  • 中国昆剧

    晋昆

    界定昆曲有关范畴的用语,通常有两种解释:(1)指流传在山西的昆曲,是昆腔系统在山西的一个支脉,在语言、声调、乐器、装扮等方面带有山西地方化的特色。(2)指山西四大梆子上党梆子、蒲州梆子(蒲剧)、中路梆子

    2190字 18
  • 中国昆剧

    宁波昆曲

    宁波本地人又称为“本昆”或“本班”。属浙昆的重要支派之一。它是明末清初苏州昆剧流入杭、嘉、湖以后,向浙东甬江之滨(宁波地区)发展,并在当地生根立足,又吸收某些外来戏曲逐渐衍变而成。甬昆(曾简称“宁昆”,

    1752字 35
  • 中国昆剧

    本腔与调腔

    昆剧艺人兼工其他声腔时,称本工的昆腔为“本腔”。张岱《陶庵梦忆·不系园》记载:明崇祯七年,甲戌(1634)十月,“是夜,彭天锡与罗三、与民串本腔戏,妙绝;与楚生、素芝串调腔戏,又复妙绝。”姚燮《今乐考证

    396字 23
  • 中国昆剧

    海派昆剧

    1993年4月2日《上海文化艺术报》发表了《海派昆剧好》的专题评论,认为上海昆剧团在戏曲艺术面临挑战和危机的严峻形势下,通过创排大型神话剧《上灵山》的革新实践,首次打出“海派昆剧”的旗帜,是值得赞扬的。

    612字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