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人”
19世纪20~50年代俄国文学中的一种艺术典型。 基本特征是与专制农奴制俄国的现实格格不入,在智力上和道德上高于他们出身和生活的贵族环境,同时又对生活抱着冷淡的、甚至怀疑主义态度,言行脱节,心灰意懒,消极悲观。“多余的人”这个提法在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多余人的日记)问世(1850)以后曾广泛流行,但这种艺术典型早在19世纪初期就已开始形成。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1823~1830)的同名主人公是“多余的人”形象的鼻祖;继而出现了彼巧林(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1839—1840)、别里托夫(赫尔岑的《谁之罪?》,1841—1846)、阿加林(涅克拉索夫的《萨莎》,1856),以及屠格涅夫笔 ...... (共995字) [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