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 > 中国画艺术

第二节 “虚”作为精神的境界

分类:中国画艺术2546字

“虚”是一种相对于 “实” 的指称。中国古代山水画所展现的形象和图像重点不在于其实在的存在,不在于具体可指的客观对象,而偏重的是关注对象的本质,赋予对象以象征意义,或关注与主体共生的精神内涵。这些,无论从客观对象的角度,还是主体的内涵,或作为山水画本体意义,都带有强烈的抽象性。这是一种“形” 的抽象性,也就是说更具有抽象含义的形。它是一种相对于具体可见、可供指证、考察、描画的实在之形的另一种形,姑且称之为 “虚形”、“虚境”。

《韩非子》在一段很有意思的关于绘画难易问题的论述中,已揭示了实形与虚形之于绘画的微妙关系: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 ......     (共2546字)    [阅读本文]>>

推荐内容

  • 中国画艺术

    第一节 由“混沌之美”到“天人合一”

    中国人最早是如何发现“自然——山水”,继而产生描摹“自然——山水”的冲动,这应该是一个饶具意味的问题。遥想蛮荒年代,人类尚处于童年阶段,宇宙万物尚处于空茫而混沌的状态中,当先民们仰望苍天,俯瞰大地,面对

    2735字 118
  • 中国画艺术

    第二节 从“中和之美”到“乐山乐水”

    社会其实是自然世界的一种衍生物,当人类发展而进入较为成型成熟的社会时,其对待自然世界的态度自然而然地被带进了社会的世界,同时也不断衍生出相生相应的新的观念,由“乐山乐水”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文化地位和选择,

    2442字 112
  • 中国画艺术

    第一节 “山水”作为精神的意象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哲学文化思想的审美对应物,它的产生,离不开中国思想文化的特定土壤。作为一个农耕古国,华夏民族的先哲们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于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佛、道两家,对人的自然天性的

    2959字 112
  • 中国画艺术

    第三节 “游”作为精神之所托

    “游”,在中国的文化话语系统里,是一个具有很强精神性的词汇。儒家的所谓“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家的“游心于物之初”(《庄子·田子方》)、“乘物以游心”(《庄子·人间世》)、“乘云气,骑日

    1520字 148
  • 中国画艺术

    第一章 前山水画意识

    “前山水画时期”大抵是指东晋山水画独立登上绘画历史舞台之前的时间段,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先民们在劳动中与大自然所建立的关系及对大自然的感情表达方式,这些我们今天都可能从当时的器物、纹饰符号、岩画等等捕捉到

    4132字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