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汉字 > 字源

分类:字源513字

形声字。从口,㠯声。 《说文》:“台,说也。”说即悦之古文。台本义为喜“悦”,字后作“怡”。《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即用为怡悦义,此义读yí。“台”在春秋金文中开始出现,是在目上加口旁分化出来的,但不用来表示本义,几乎都用作“以”。邾公钟:“台(以)乐其身,台(以)匽(宴)大夫。”战国文字中除人名外,台亦读作“以”。殷商、西周文字中以“㠯”为“以”。 “台”作此用时读同“以”,即yǐ,但字书、辞典不立此音,不妥。读yí的“台”亦可用为第一人称代词,见于《诗》《书》等文献。《书·说命上》:“以辅台德。”孔传:“以辅我德 ......     (共513字)    [阅读本文]>>

推荐内容

  • 字源

    形声字。从口,奉声。本义是大笑。引申为大声义,《玉篇·口部》:“唪,大声也。”嗔 tián 定纽、真部;定纽、先韵、徒年切。chēn 昌纽、真部; 昌纽、真韵、昌真切。1 《说文》 32页。形声字。从

    208字 106
  • 字源

    1

    象形字。“疋”与“足”是一字的分化。本义是脚。字形1像连腿带脚的整个小腿。《合集》 13694 “贞:疾疋”句法与“疾自”相同,占问脚是否会生疾病。《管子·弟子职》:“问疋何止? ” (问老师脚放在哪

    794字 70
  • 字源

    形声字。从言,斥声。两个《说文》或体是以“朔”为声,以“言”或“心”为形符的异体字。《说文》:“訴,告也。”意为告诉、诉说。《左传·僖公五年》:“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引申为控诉、告状。《玉篇》:“诉

    388字 73
  • 字源

    形声字。从廿,声。 “廿”是两个“十”并列,战国文字连为一体。以两个“十”表示共同之意。《说文》说“共,同也。从廿”,是合乎古文字的实际的。我们以为“”在这里主要是表意作用。《说文》古文当是由“共”逐

    235字 134
  • 字源

    会意字。《说文》说之甚详:“爨,齐谓之炊爨。臼象持甑,冂为灶口,推林内火。”字形的上部像两手持着甑类炊器,中间是灶门,下部像两手拿着薪木送入灶门,最下部是火。“爨”的常用简体是省去下面的两只手,字见《

    372字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