豊(玨)豐(丰) 禮者,人道之極也
禮者,理也;禮者,履也,禮是理的付諸,當年周公制禮可能是對身邊許多無理的直接反應。“豊”把中華民族自伏羲以來最健全的思維方式鑄於其中,“禮”則是對它的敬重。豊、禮都是一種精緻,精緻到虔誠忱著、文脈充盈,忌諱傲慢,拒絕簡單的境地。
“革命”既然是暴動,“禮”自然就是他們腳下的一地雞毛。
殷墟、周原甲骨相繼面世,面對金文、小篆字形的比較,文字界進行了較長時間的討論,饒宗頤、孫海波、李孝定等多數堅持“豊”與“豐”原本一字,但白玉崢先生就有異議(見《甲骨文詁林》2785—2788頁)。
踏進古邦,文煙豐縷;
觸筆禮儀,蘭蕙薰蔚。
“豊”與“豐”,都是由“壴”組 ...... (共4587字) [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