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百科 > 长城调查报告

(十三) 山丹明长城的特点

分类:长城调查报告1577字

山丹境内的明代烽燧,从目前保存较好的来看,全是覆斗形。底部边长一般8~12米,顶部边长6~8米,筑于较处高,高约10米左右,筑在山头上的烽燧较低,约4~8米。保存完整的黄马甲、朝山墩、墩洼山烽燧顶部还筑有垛墙,残高约1米。

有的烽燧下面还筑有台基,台基的大小视烽燧而定,一般略大于烽燧1~2米,高约1米。一些较大的烽燧四周还有方形或长方形壕沟,一般长30×30或48×28米,壕沟上宽6~8米,下宽1~1.5米,深1米,以挖壕的土在内侧筑墙,墙垣基厚1~1.5米,残高0.7~1米。《甘宁青史略》卷十六载: “跨山为墩,上建墩栅四楹,周围墙堑,足备不测。”这与我们调查的情况是相符合的 ......     (共1577字)    [阅读本文]>>

其他相关分类

推荐内容

  • 长城调查报告

    第二节 战国秦长城走向及现状

    战国秦长城,起自临洮县新添镇三十里墩南坪村望儿咀,经过临洮县全境,再经过渭源、陇西、通渭、静宁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吉、固原和彭阳县后再进入甘肃境内的镇原、环县和华池,穿越了甘肃境内8县及宁夏境内3县,长

    20435字 104
  • 长城调查报告

    第三节 壕堑、烽燧、城障

    1.壕堑此次调查共发现战国秦时期壕堑13条,部分保存较好,但多数因开荒垦地、植树造林被严重破坏。因后期诸因素对其原貌的改造,壕堑截面现多呈“U”形,少数呈“V”形。壕堑多与长城并行,位于长城内侧或外侧,

    10642字 100
  • 长城调查报告

    第四节 文化遗物

    临洮战国秦长城沿线遗物以板瓦、筒瓦残片为主,皆为轮制,多灰色,偶见红褐色。板瓦纹饰相对丰富,外部饰绳纹或弦纹,或绳纹与弦纹交错,绳纹可分为细绳纹、粗绳纹、交错绳纹;内部纹饰有方格纹、菱格纹、乳钉纹、圆圈

    2705字 92
  • 长城调查报告

    第三节 汉代壕堑、烽燧、城障

    此次调查我们由西向东进行,由于工作的需要,只调查了二十里铺至新河段的汉代长城及其附属建筑,共调查壕堑19段(包括西屯壕堑在内),烽燧27座,城障8座。1.壕堑壕堑为平地下挖而成,挖出的土抛在壕沟两侧,形

    22668字 108
  • 长城调查报告

    第二节明代壕堑、烽燧、城障

    1.壕堑此次调查的壕堑从保存状况及长城遗迹之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判断西屯壕堑修筑于汉代,沿用至明中晚期,其它几条壕堑均位于明代长城外侧,相距明长城墙体几米至几百米,应为汉代修筑,在某些地段很可能被明代沿用,

    33506字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