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紋鼎
商代晚期肉食器。
高22.3釐米,口徑17.1釐米,重1.82千克。
口折沿,立耳較小,深腹圜底,腹内底有凹陷孔與三足相連,足端圓鈍,這是早期青銅鼎特徵的孑遺。鼎的兩耳三足安排妥帖,這種形式爲以後的青銅鼎奠定了基礎。頸飾六組紋樣相同的獸體目紋,其兩側延長部分反向對稱,似爲斜角目紋的另一種形式。腹部素面,從腹至足明顯地留下了合範的痕迹。從形制、紋飾等分析,其時代可追溯到殷墟中期。藏上海博物館 ...... (共216字) [阅读本文]>>
商代晚期肉食器。
高22.3釐米,口徑17.1釐米,重1.82千克。
口折沿,立耳較小,深腹圜底,腹内底有凹陷孔與三足相連,足端圓鈍,這是早期青銅鼎特徵的孑遺。鼎的兩耳三足安排妥帖,這種形式爲以後的青銅鼎奠定了基礎。頸飾六組紋樣相同的獸體目紋,其兩側延長部分反向對稱,似爲斜角目紋的另一種形式。腹部素面,從腹至足明顯地留下了合範的痕迹。從形制、紋飾等分析,其時代可追溯到殷墟中期。藏上海博物館 ...... (共216字) [阅读本文]>>
夏代晚期肉食器。高20釐米,口徑15.3釐米。1987年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斂口,口沿外折,上立兩耳,耳框狹窄。深腹似罐狀,腹稍鼓起,下連空錐足,一耳與一足成垂直綫。腹飾細綫凸起的網格紋。器壁甚薄,爲
夏代晚期肉食器。高18.5釐米,口徑16.1釐米,重0.71千克。口沿外折,沿邊似有兩層,外層厚度顯然超過内沿,立耳較細。器深腹似罐,下連三個空錐足與腹底相通。一耳與一足成垂直綫,使三足成爲不穩定狀態
商代早期肉食器。高18.5釐米,口徑16釐米,重1千克。1955年河南鄭州白家莊出土。斂口,折沿,立耳似環,腹稍鼓,圜底下置空錐足,與腹相通。腹飾環柱角獸面紋,角甚小,體軀向兩側展開。藏河南博物院。獸
商代早期肉食器。高19釐米,口徑15釐米,重0.9千克。1962年陝西銅川三里洞出土。口折沿,外緣有一周加厚的唇邊,立耳,耳框較細。深腹圜底,下連空錐足與腹相通。器壁較薄,飾變形獸面紋,没有通常所見的
商代早期肉食器。高18.5釐米,口徑14釐米。1974年河南新鄭望京樓出土。口折沿,外沿設加厚唇邊,上立二小耳。深腹下垂,設淺分襠,下置空錐足與腹相通。上腹飾用凸起的綫條構成的雷紋一周。雷紋上下各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