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尾
壁画中屋顶正脊两头向上翘起、状似鱼尾形式的装饰物。源自印度的摩竭鱼(即鲸鱼)鱼尾,佛经上称为是雨神的座物,能灭火,佛教木构建筑容易发生火灾,所以用水中动物作象征,压在屋脊上以示消除火灾。早期壁画中建筑物上已出现,形象简单,如第275窟建筑物上弯曲如尖叶上翘的鸱尾; 初唐第220窟的鸱尾沿外缘增加了背鳍一直到尾尖,背鳍和鸱身用两道线分隔,身内上下绘圆珠几粒;盛唐时,为了表示防止鸟雀拉屎污染,鸱尾身上增加了拒雀的设施,如第445窟南壁一座小殿上几道散射状的线条排列在鸱尾上,第217窟北壁的建筑物上也有类似的画法 ...... (共259字) [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