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 紫阳县志

(一)改造老茶园

分类:紫阳县志228字

康熙《紫阳县新志·物产》载: “紫阳昔时人烟萃聚,茶苗杂植于桑麻之间,故萌蘖日生”。后因战乱,则被“林木遮蔽” 。

清乾隆以后,移民渐多。人们在毁林开荒时发现经过砍、烧之后的老茶树桩上生出的“火苔子”特别粗壮,因此受到启示,于每年春茶采摘后,用快刀砍去衰老枝条,继以杂草烧燎,雍根(亦称佃蔸) 复壮。以后又逐步形成佃蔸(台刈)、半佃(抽刈或半台刈)、重修剪、蓄蕻子(蕻,音hòng,茂盛的长茎) 等几种改造老茶园办法 ......     (共228字)    [阅读本文]>>

推荐内容

  • 紫阳县志

    一、地理位置

    紫阳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平叔(号紫阳)得名。地理座标:东经108°06~43′,北纬32°08~49′。四邻:东为安康、岚皋2县,西为镇巴县,南为四川省城口、万源2

    368字 111
  • 紫阳县志

    第二节 政区

    明代县下设里,里下设甲。全县计有5里:镇江里、任河里、清水里、靖宁里、东明里。甲数不详。清代,本县设城厢和4乡,乡下设铺或牌。东乡辖洞河、庙沟、目连桥、围圈、古家村、八道河(上下牌)、汝河、双河塘、六道

    5646字 168
  • 紫阳县志

    (二)断裂构造

    断裂在各褶皱束中均为发育,鉴于断裂的规模、大小、力学性质不同,现将县内主要断裂分述如下:大断裂1)大巴山断裂带作为扬子准地台与秦岭褶皱束两大地块的分界,规模巨大,影响至深,长期控制了区内构造和沉积发展史

    1192字 43
  • 紫阳县志

    第一节 擂鼓台风景区

    擂鼓台因相传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曾在此擂鼓挥军而得名。风景区位于本县西北角,紫阳、汉阴、安康3县交界地带,分属紫阳、汉阴2县。县内部分属汉城区安溪乡辖,有九沟、东坪、天安等3个行政村,总面积约23平方公

    3572字 49
  • 紫阳县志

    第一节 年龄、性别

    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本县有15岁以下少年儿童93722人,少儿人口系数为0.42;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7185人,老年人口系数0.032;人口负担系数0.83,年龄中位数20.91岁,老少

    1192字 40